◎ 弘学
中观学派经青目著《中论本颂》之注释及婆薮开士之《百论本颂》注释之后,受到不断壮大的瑜伽行学派唯识思想的冲击,也有不少的变化。其后,四至五世纪出现之佛护系统称为具缘派,清辨系统称为依自起派。此即中观学派分出之两大派系。佛护和清辨,皆为僧护之弟子。
佛护,梵名Buddhapalita,西藏名为Saris-rgyas bskya hs.据多罗那他之《印度佛教史》载,出身于南方坦婆罗国之汛沙苦利陀,乃龙友(梵名Nagamitra)之弟子,并师事僧伽罗苦什达(梵名Samgharaksita,意译即僧护),学习龙树之中观思想,最得上智。又礼拜文殊菩萨之圣容,住于南方檀多弗利伽兰说法,并为龙树、提婆之论书作注释,遂得利卢部之悉地。他被视为根本《中论》八大注释家之一,而被尊称为“长老佛护”,在印度中观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曾与清辨论师彼此立于批判之立场。至月称论师出现时,佛护之地位复被肯定,而成为《中论》之佼佼者。宗喀巴大师称龙树、提婆为“根本中观师”,而将佛护以下称为“随持中观师”。佛护的弟子很多。其所著《中论注》除第一、二、三品外,均为简明易解之注释。
约在公元470-540年间,佛护创立了中观具缘派。龙树依《般若经》而造《中论》,倡说“缘生即空”之义,于《中论》本颂之《归敬颂》中,列不生、不灭、不常、不断、不一、不异、不来、不出等“八不”,以破诸法有所得之见解,阐明缘起即因待之法。故可谓中观学派乃通达诸法缘生之义,令有无之诸见皆泯绝,而使真空中道之现前。六世纪佛护与清辨二人见解互异,各自造立论书,批评对方之说,由是中观学派乃分裂为二,即以清辨之学为主流之依自起派,以佛护学说为主流之具缘派。佛护之具缘派主张诸法毕竟空之说。所谓毕竟空,又作至竟空,意指诸法究竟不可得。亦即以空破诸法,使无遗余,不执于一物。《大智度论》卷三十一区别毕竟空与性空,谓毕竟空为无有遗余,性空则是本来常尔;毕竟空多诸佛所行,性空则为菩萨所行。亦即以空破诸法,毕竟不执于一物,三世清净为毕竟空;一切诸法自性空,众缘和合似为有,若离众缘,其性不可得,是为性空。《中观论疏》卷一末释毕竟空谓,众生性边亦如虚空,其中无生死往来,亦无解脱者。以生死本自不生,故无往来;既无生死之往来,生何所灭,故称为涅槃,故无解脱。所以生死涅槃毕竟皆空,故一切无生。又涅槃本自不生,生死亦本自无生,故称一切不生。毕竟空者,若有生有不生,则非毕竟空。以一切无生,称为毕竟空。七世纪时,有月称(梵名Candrakirti,西藏名为Zla -ba grags-pa或Zla-grags)撰《中论注》、《六十颂如理论释》、《四百论注》、《入中观论》等,提倡具缘派之说,并对清辨之《中论注释》予以强烈评议;其学说思想后传入我国西藏并广泛流传。其后,又有寂天(梵名Santideva,西藏名Shi-ba Iha)论师,作《菩提行经》、《大乘集菩萨学论》等,祖述中观之旨趣。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渐有相互融摄之倾向,而形成中观瑜伽派,由是具缘派与自依起派之对立,及各自演布之情形,即自然消融于中观、瑜伽两大交流之潮流中。
依自起派约为公元五至六世纪间,由清辨(梵名Bhavaviveka,或Bhavaya),为主流而创立。清辨作《般若灯论》一书以释《中论》之教旨,并于书中对佛护之论说详加批评,另著有《中观宝灯论》、《中观心论颂》、《摄中观义论》、《大乘掌珍论》等书。清辨与瑜伽行学派展开“空有之诤”。护法承继无著、世亲,说尽空之有;清辨祖述龙树,主张尽有之空,彼此相破相成。还传说师在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兰,宣说教法,造《中论释》,破斥佛护的具缘派之学说。其后有观誓(梵名Avalokitavrata)著《般若灯论注》一书弘扬清辨之学说。据唐代地婆诃罗三藏之传说,谓当时那烂陀寺有智光承龙树、清辨之学说,依《般若》、《中观论》等,立心境俱有、境空心有、心境俱空三时教判,以无相大乘为了义,与瑜伽行派之戒贤论师相抗衡。准此而言,智光论师当属依自起派之重要论师。
摘自《中观学概论》